人民日报北京11月4日电(记者李桥忠)11月2日,《中国进口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新闻发布会暨第八届中国进口发展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国际贸易协会联合发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报告主编魏浩表示,今年报告的主题是“从区域和国家角度看中国进口发展的新变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区域进口网络的变化和中国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报告采用了2001年至2024年世界各国之间的双边进口贸易数据。分析表明,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之间的进口贸易活动不断增加,进口贸易网络的密度正在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和区域进口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总体呈现提升趋势。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副会长李刚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进口贸易已形成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口贸易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已基本完成传统工业化进程,进口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兼容性不断调整,进口替代与产业现代化形成互动作用。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进口贸易。金融危机、贸易紧张局势和出口限制给中国进口贸易带来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口稳定问题。未来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更加注重完善进口贸易网络,让进口贸易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学信息与研究部副主任刘向东表示,中国进口已经在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民生角度看,进口正在有效满足消费提升的需求,特别是进口电商门户的转口,让国外优质生活用品更容易进入中国家庭。从产业发展来看,资源有限,支撑工业化发展的初级产品进口需求旺盛,进口结构持续优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国家正在推动临时消费品和消费品进口,这h 有望带动更好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孙濮阳表示,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保障民生的关键,也是中国重构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力量。中国通过进口主导、积极制定规则,可以克服现有国际经贸规则对中国产业发展的限制。此外,他指出,进口是实现创新和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贸易创新关键是搭建新平台,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代表性平台。进口与自愿自由化和单边自由化密切相关。通过加大进口规模中国不仅能充分展现扩大对国际社会开放的责任感,也能逐步获得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贸易标准的认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胡海峰先生讨论了当前扩大该倡议的努力。大规模进口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进口贸易发展从以往的消极开放模式转向主动开放模式,让世界公开分享中国大市场的红利,以全球贸易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的责任。在进口贸易的多种价值中,我们还应该重视进口安全,特别是能源、食品等安全。要结合地缘政治形势,权衡进口主动与被动,根据短期需要调整长期战略。该报告是援助将成为第一份关于该国进口贸易的综合报告。这是自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来连续第八年举办。人民日报北京11月4日电(记者李桥忠)《2025年中国进口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1月2日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