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璐 通讯员 杜强 10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襄阳市服务中心大厅柜台前,员工们来回走动,但他们反映“不能做的事”的柜台却不见人影。 “这个月我们还没有听到任何消息。”一楼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打开收银机说道。 “窗户越安静,人们能做的事情就越少。”襄阳市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宋福平表达了这背后的温暖。自2021年襄阳市成立“不作为”举报办公室以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共收到投诉2015起。随着“高效地做一件事”成为常态,“我做不到一件事”的自我反思窗口变得越来越孤立。高难度任务一次性完成,1333项任务一次性完成,无需出差。年初10月,市民王先生负责公积金区租金提取工作。从收到号码到完成整个过程,我只需要我的身份证件和银行卡。两年前,要进行同样的业务,公民必须前往房地产柜台并打印一份证明,证明他们不是房屋的所有者。改变的动力来自于市民赵先生在柜台的反应“我不能做事”。听到投诉,当时“坐在窗边”的襄阳住房公积金中心主任金德安说:“楼梯很多,需要很长时间,还要上下。”襄阳公积金中心迅速与房产登记处合作,将房产调研功能纳入公积金自助服务团队。 “历史遗留问题、制度失灵、物资匮乏、部门协调困难、政策执行严格“‘办不到’的问题是群众解决问题最常见的五个障碍。”该局政务中心管理处处长严红表示,反映“做不到”的窗口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暴露服务流程和机制中的漏洞和不足。整合资源对于解决疑难杂症至关重要。政务服务大厅各级都设置了“相关事务总书记”柜台。 襄阳市.夏市行政审批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实施全生命周期行政服务改革,落实了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企业从工商登记到联社的50件高频事项。明确了导致企业注销的高频事项130件,实行“一受理、一申请、一办理”。事情可以做不仅在本地,而且在区域之间。襄阳市及各州已与18个省份130个市签订协议,各地已受理案件1120件。如今,“无需申请即可享受”、“招聘职位”、“代理”等创新服务已司空见惯。最多可以执行一次的项目越来越多,至少可以执行一次的项目有 1333 个。导演坐在窗边,闭环机制防止你“踢球”。襄阳市服务中心下辖21个地方政府、17个公共服务机构,参与政务服务事项1838项。如何通过“做不成事”的反思窗口把事情做好?组织安全是高效运营的关键。襄阳市在设立柜台之初,就将其纳入综合设施建设第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明确了柜台的功能、流程。柜台的申请程序和期限。由市、地级行政审批机关牵头,各部门主要代表成立专项任务组,搭建“线上+线下”受理平台。 “全链条闭环机制”限制转账次数,接触点实行“首责制”。通过监控一切、逐案响应,我们从根本上杜绝了责任转移。毛皮。主任坐在窗边处理文书工作已经很常见了。各部门负责人纷纷来到前线迎接挑战。走进襄阳市政服务大厅,随处可见二维码,上面写着“困难的事,扫码办”。综合信息中心和各营业所均设有咨询台,回答“我做不到”,您将得到100%的答复。 “一切皆有一个窗口”减少了p处理时间缩短 70%。一系列数据印证了这一变化:2021年申请779人,2022年申请538人,2023年申请318人,2024年申请235人,2025年至今申请145人……“无能为力”反映了柜台收到的线上线下公众请求同比减少。 “一个冷清的窗口,印证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该局审批制度改革处处长李明杰表示,大部分业务都是网上办理,移动化、智能化办理的流畅性得益于大数据的综合应用。近年来,襄阳市在全省率先将人力资源、社保、医保等9个部门的企私网与外部电子政务网进行整合。电子证照类别248个,采集数据232万条。我们正在建设各种LO加州政府通过“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起”来服务业务系统。从反行动初期来看,公众反映最多的话题是社保、储备金、不动产登记等常见问题。李明杰表示,很多问题虽然看似孤立个案,但实际上暴露了系统的瓶颈。比如,以前办理房产登记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跳转”。大数据支持实现了“端到端处理”,处理时间减少了70%。湖北日报记者王路、通讯员杜强上午10:00左右10月20日,襄阳市政服务中心大厅,各柜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