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Chrome、Firefox等现代浏览器浏览本站。另外提供付费解决DEDE主题修改定制等技术服务,如果需要请 点击 加我 QQ 说你的需求。

历史视角与当下联系:中外学者齐聚上海探讨“为什么是中国?”

其它 365bet登录 评论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图片: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 资质: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新华社记者陈浩明供图。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 题:穿透历史、联系当下:中外学者齐聚上海,重新探讨“为什么是中国?” 新华社记者 徐晓青 周欣怡 唐思琪 1591年在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和1858年在上海出版的《几何原理》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上同时展出,仿佛开启了一场“文明对话”。 第二届世界中国研究大会14日在上海开幕。约500名国内外学者重新审视“为什么是中国?”主题为“世界视野中的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 多位学者知名人士在各大论坛上指出,中国研究正变得“更加全球化”。由于w当今世界面临各种挑战,人们了解中国、向中国学习的愿望日益强烈。然而,世界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没有很好的了解。了解中国、问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人类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懂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问题”颇为热门。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是什么?与会的中国学专家认为,回答“中国问题”,要追溯历史渊源、追溯文化根基、鼓励中国学。 “国学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员马丁·杰克在会议发言中指出,他观察和研究的中国研究正在进入2.0版本。 “中国研究不再以西方为中心。” “南半球国家也唱中国和中国研究叙事作为参考点,但这与西方一些带有偏见的讨论有很大不同。”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新华社记者陈浩明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随着中国学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我们越来越感到,如果没有中国网站,任何关于中国的故事都会变得遥远。扩大中国学研究,我们的研究方式应该是这样的。目标是深入中国地基领域。” 林祥利认为,只有将研究“融入”五千年文明、大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情景”,才能真正认识中国、解释中国,乃至造福人类。 ——质疑中国的“道” 首届中国世界研究论坛在2004年的上海,出席论坛的嘉宾大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汉学家。到2023年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召开时,关于“工具化中国”的新思维和新争论已经开始。 德国著名汉学家史汉伟是中国世界研究理事会的老朋友。他在会上建议,欧洲国家应该踏上向中国学习的新“长征”,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这次会议,我再次实地考察,感受了世界各国汉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变化趋势。 10月14日,与会嘉宾听取了会议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浩明摄。 在大会专门定制的“中国式现代化”参访活动中,更多来自南方国家的中国研究专家共同参与。结合实地考察经验,始终着力探索“中国方案”中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方法。 巴基斯坦学者赛义德·哈桑·贾韦德在参观徐汇江岸时表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切为人民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阿根廷学者马豪恩重点探讨了“中国计划”与拉美现行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和技术进步的“共同点”。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在纸上解释中国,而必须学会理解中国人的想法,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为拉美重新思考自身发展道路提供更大启发。 ——让我们一起学习,走向未来。 主论坛上,多位国内外嘉宾畅谈“人类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贯通古今,国学是面向未来的知识。”复旦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范永鹏认为,只有不断完善汉学知识体系,全面学术阐释中国,才能更好地用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为世界贡献力量。 10月14日,与会嘉宾听取了会议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浩明供图。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吉亚表示:“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学到新东西。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他们吸收的中国智慧包括追求和平、讲求中庸、积极开放的精神和勇于面对未来的精神。” 林祥礼认为,面向未来的国学应该有“通古今的广度”。n次”和“深度探讨中国道路文明意蕴,探索中国道路的全球价值”。 希腊西马其顿大学年轻教授康斯坦丁诺斯表示,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不竭动力。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光明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时代来到中国。”
喜欢 (0)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